屈原(前340年-前278年),戰國時期楚國人,羋姓,屈氏,名平,字原。屈原曾是楚国的高官,但为官并不得意,却有着很好的的文学功底,创作了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等著作。公元前278年,秦國太尉白起揮兵南下,攻破了郢都,屈原在绝望和悲巨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。传說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,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。以後每年的農历五月初五端午節,人們吃粽子,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。 屈原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并没有改变楚国的命运,但却改变了两千多年后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,端午节放假,包粽子,现代人用一种欢快的方式来纪念两千年前一个诗人的离去,在中国文化中多少感觉有些不同寻常的味道,当然很多人其实已经不太关心也不在乎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了,即使了解一些,过节嘛,总是要欢乐才行。清明都过的很欢乐,完全没有欲断魂的感觉,更何况端午呢。 我是个北方人,很北很北的北方人,我们那儿在端午节的时候没有龙舟可以划,甚至没有独木舟可以划,家附近只有一个不大的水库,划舟是不可能了。但我们也过端午节,过节的方式都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。小的时候过端午并不放假,那时候还没有周末双休。 好处就是过端午的时候可以去学校显摆。那时候有这样几件事儿可做。 绑五彩线。一般是端午的前几天或者前一天,母亲拿出一个线筐来,里面有各种颜色的线和各种粗细的针,然后找出白、绿、黑、红、黄五种颜色,搓在一起,量量手腕的长度,一剪,然后系在手腕上。不只是女生绑五彩线,男生也绑,后来大了些,男生绑的就越来越少了。 采艾蒿。虽然我很那个地方很北很北,但是农历五月时,艾蒿也长起来了,印象中这个季节山里雾很大,时常的有雨。小学时,经常是几个同学约好第二天一起去采艾蒿,可真正起来的时候并不多,因为天亮的太早,很多同学三点多就起来了,采了艾蒿,白天几乎就没法上课了。 艾蒿采回来后,插在房檐下,家家如此。 碰鸡蛋。端午节也碰鸡蛋,每个同学都带个鸡蛋去学校,互相的碰,看谁的硬,最后才破,每个人有两次机会,鸡蛋的这头碰一次,那头碰一次。有的同学带的不是鸡蛋,而是鸭蛋,甚至鹅蛋来碰,还用手捂着,怕别人发现,当然最后他赢了,不过被发现后也没什么好结果,别人用拳头砸碎了他的鹅蛋。 这些事情似乎都发生在我初中以前,上了初中以后就少了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了初中而不屑于玩这些略显幼稚的小游戏了。但有...